第17届东博会:“疫”往无前 云端绽放揽硕果

文/东博社记者 关秋韵

绿城南宁,宾客云集,第1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以下简称“两会”)如约而至,新老朋友齐聚一堂。

2020年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10周年、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本次盛会以“共建‘一带一路’,共兴数字经济”为主题,充分展示中国—东盟携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果,全方位深化中国—东盟友好关系和经贸等各领域交流合作,实现了安全有序的目标,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水平、办出了实效。

特色“云”服务打造“永不落幕”东博会

据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王雷介绍,本次盛会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团结抗击疫情背景下共同举办的线上线下相结合重大国际展会,在深化经贸、互联互通、金融、数字经济、社会人文等多领域进行合作,推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等重大机制和项目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务实推动“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线上线下参展参会活跃,各项进程精准对接。截至11月30日中午,云上东博会全网曝光量超过10亿,站内访问量超过2005万。各场对接会为国内外客商促成了3000对精确配对,共签约国际、国内投资合作项目86个,合作项目规模创历史新高。会后,云上东博会将继续常年运行。

峰会机制进一步巩固。会期举办了老挝国家领导人与中国企业CEO圆桌对话会、中国—东盟商界领袖论坛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周年特别会议、第二届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峰会等系列交流活动,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在新能源、新基建、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新兴领域的合作。

“南宁渠道”进一步丰富。发布了一批重要倡议,如《第三届中国—东盟卫生合作倡议》《中国印尼卫生合作执行计划》等;启动了一批重大机制和项目,如中国—东盟地球大数据区域创新中心、中国—东盟互联网应用联合创新中心。

疫情防控提升参展体验。开发了防疫、安保、票证“三合一”的大数据融合管理系统,为客商提供安全可控、便捷高效的参展参会体验。人员证件增加了审查核酸信息环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为客商提供了各项便利,实现“零感染”。

展会影响力空前扩大。本届“两会”受到中外媒体高度关注,116家媒体1217名记者到会报道。截至30日,人民日报已刊发117篇相关报道,新华社播发中英文文字、图片、视频等报道500多篇,央视已播出新闻达40多条。东盟等各国媒体都对本次盛会进行了密集报道。此外,东博会官方微博总阅读量6200万,东博会Facebook、Twitter等官方账号访问人数超过100万、互动人数超过33万。

各方积极点赞

东博会、峰会自举办以来,共有83.2万名中外客商参展参会,在货物贸易、投资、服务贸易、国际产能合作、跨境园区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也得到了各国领导人、国内外参会展商、游展观众的颂声载道。

本次展会特邀合作伙伴国巴基斯坦总统阿里夫•阿尔维表示,虽然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但盛会的丰硕成果不可忽视,安排了实体展+云上东博会等丰富内容,这些努力增强了东盟国家与中国和巴基斯坦的贸易往来。

而在参展商眼中,来自泰国的展商Ingkara向记者表示,2020年是她第二次参加东博会,虽然算是“准新人”,但借助东博会,她店内的酱料已经销往北京、上海等国内大城市,在参展期间,已有多名客商与她接洽,希望成为其产品代理商,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

中国展商也通过东博会平台积极的“走出去”。“东盟国家盛产水果,很适合用我们的设备生产果酒和果干,3天来,已经有多名东盟客商向我们表达了合作意向。”来自北京的一家食品加工设备生产商说。

泰国和马来西亚的榴莲、柬埔寨的香米、缅甸的翡翠、越南的红木家具等都纷纷亮相东博会,东博会受到越来越多东盟国家知名企业的青睐;工程机械、运输车辆、电子设备、建筑器材等一大批国内的高精尖产品也登上东博会的舞台。

东博会助推打造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王雷表示,通过东博会,可以在更大范围把东盟10国的资源和市场优势与其他4个RCEP成员国的资本和技术优势紧密结合,服务中国各省区市在更大范围整合产业链供应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东博会在未来将继续发挥自身渠道优势,密切联系东盟各国商协会和其他对口机构,挖掘更多利益契合点及合作领域,创新活动形式及活动内容,搭建政企云对接平台,拓展新能源、新基建、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新兴领域合作。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