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武汉 ICU重症病房里的“蓝精灵”: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深夜,微凉。武汉协和医院西院2楼的ICU重症病房,医护人员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各种仪器设备发出的声音清晰可辨,各类指示灯不停闪烁,在这里,与生命的赛跑时刻进行着。

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是武汉市第三批收治发热病人的定点医院,也是收治重症和危重症病人最多的医院之一。ICU重症病房,集中了全院病情最严重的病人。

广西第七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柳州市妇幼保健院重症医学科精英骨干黄媛、王秀连已经在该院ICU重症病房连轴奋战了近20天。让我们来听听她俩在ICU里的战疫故事。

▪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 黄媛

没有硝烟,没有冲锋号,披上“白色战衣”,我们挥手告别家人。犹记得奔赴武汉抗疫之际,对着儿子说“妈妈去打怪兽了”,母亲充满了担忧又支持我的眼神,领导和同事们一遍遍的叮嘱,依然萦绕耳旁。

真正的抗疫一线是什么样子?在参加援助湖北医疗队之前,我心里并没有底。前方“战况”有多激烈,会遇到什么样的病患,又会有什么挑战在等着我?

直到真正走进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红区”(ICU隔离病房),开展实际工作时,我才深有体会:这一仗,很艰难!

但是,我不仅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更是一名中共党员。我必须有攻坚克难,能战斗的精神!相比病床上饱受病毒折磨的患者而言,我们的这点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穿上防护服那一刻,我瞬间满血复活,一心投入战斗!

在ICU病房里,我们就像是医生的眼睛,要做好病情观察工作,对患者的各项指标做到心中有数。

记得有一次,刚接完班,一位患者突然出现心率165次/分,血压下降至85/56 mmHg的情况。看着心电监护上的心电图波形,我脑子立即闪现出“室性心动过速”这个词。如果不及时救治,可能会诱发患者心率失常,甚至猝死。

我立即拿起对讲机报告,医生马上赶来,给患者使用了相应药物。一个班下来,患者的心率慢慢降下来,其他生命体征也逐渐平稳……

重症患者随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心率、血压、指脉氧、尿量的变化,亦或是呼吸机的一次报警,都可能隐藏着很严重的病情变化。

因此,我时刻提醒自己,在ICU病房的每一秒,都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正是因为有着急诊及多年重症护理的临床经验,让我在危重症护理患者的时候,能及时发现问题作出反应,在关键时刻能够帮助到武汉的病人,能将他们从死神手中抢回来。

▪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 王秀连

抵达武汉后,我被分配到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队,在张挪富副院长的带领下,承担新冠肺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任务。我们投身ICU战场,不惧风险,不怕牺牲,用自己的专业和所长,牢牢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3月10日,是我来武汉支援的第19天。初到武汉,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街头冷冷清清,许多曾经繁华热闹的地方,都变了模样。而武汉的春寒,更是把我们这群南方人冻得够呛。可这几日,我明显感觉到,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今天,我的心里也乐开了花!因为我护理的一名危重症患者,今天成功拔除气管插管!这可是我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ICU看护的病人中,首例成功拔管!他让我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当天一早,我如往常一样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和隔离衣,戴上2层口罩、护目镜和面屏,戴着强烈的责任心进仓守护生命。68岁的卫师傅今天精神状态不错,在呼吸机参数调至最低的情况下,也能保持意识清醒。这是一个好兆头!

当天中午1点左右,经过认真评估呼吸参数和血氧、血压等指标后,广州医疗团队高主任顺利为他拔除气管插管,我马上为他戴好无创通气吸氧设备。望着床旁心电监护上醒目的指尖血氧饱和度指数达到100%时,我的心情无比雀跃,无比感动!

从医11年,我见证过许许多多生离死别、人间冷暖。

这颗心,依然会随病人的喜怒哀乐而颤动。

一切都在向好的情况发展,真是再苦再累都值得!

繁忙的工作结束,脱下厚重的防护服时,我的打底衣都湿透了,护目镜也在我的脸上、鼻头上留下深深的红印,但这一点也影响不了我此刻高兴的心情。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