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两会”
文/泰国国家发展管理学院(NIDA)、社会发展与环境管理学院 李仁良教授 2、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继续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0万亿元,消费持续发挥主要拉动作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较快增长。粮食产量1.33万亿斤。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重大区域战略深入实施。 3、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取得一批重大成果。新兴产业持续壮大,传统产业加快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开展,企业数量日均净增1万户以上。 6、民生进一步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基本养老、医疗、低保等保障水平提高。城镇保障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活补助人数增加近40%,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 二、今年发展主要目标和下一阶段工作总体部署 综合研判形势,中国对疫情前考虑的预期目标作了适当调整。 1、今年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今年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努力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4、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降低工商业电价5%政策延长到今年年底。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降低15%。减免国有房产租金,鼓励各类业主减免或缓收房租,并予政策支持。 5、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数据中心,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推广新能源汽车。 这是中国首次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现在是全球化时代,制造业、出口并非只取决于中国,全球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中国发展要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其次,中国更加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 1、5月28日,大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该民法典草案共7编、1260条,个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将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 2、5月28日,大会表决通过了起草香港《国家安全法》。该举动引起外界高度关注,这对未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3、人民至上。5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生动诠释了习近平主席执政理念。 在习近平主席15岁时曾到陕北农村插队,来到了梁家河大队。在梁家河的7年岁月里,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也树立了为老百姓办实事、为人民奉献自己的理想理念。当武汉爆发疫情,今年三月,习近平亲赴武汉市考察防疫工作,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