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泰经贸关系,除了持续稳定增长的贸易、投资及旅游,在推动双边贸易发展,金融机构也是重要的参与方。中国银行(泰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泰国)就是大型金融机构之一,已根植泰国26年。
在中泰建交45周年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中银泰国行长李峰。他为我们呈现了中泰两国贸易、投资、金融方面取得的硕果。
泰国:东盟舞台上的“核心国家”
李峰表示,泰国是中国银行在东盟战略发展的重要国家之一,中国银行最早于1994年2月21日成立曼谷离岸业务机构;1997年3月10日由离岸机构升格为分行,并以中国银行曼谷分行的名义经营全面商业银行业务;2014年8月26日,中国银行曼谷分行升格为中国银行(泰国)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1月9日,随着中国银行在东盟地区重组,中银泰国正式成为中国银行(香港)的成员。
李峰说,中国银行海外机构已覆盖全球61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东盟全部十个国家,就国际贸易而言,中国银行是全球最大的国际结算银行和人民币清算银行。
中银泰国致力建设成为中泰两国经贸合作的可靠金融合作伙伴,成为在泰国提供卓越金融服务的中资银行,中银泰国在泰国全境共设有9家分行,分别位于曼谷沙吞区、拉差达、达拉泰、邦纳、罗勇府(东部)、孔敬府和呵叻府(东北部)、清迈府(北部)、合艾府(南部)。中国银行全资子公司中国桥集团(泰国)有限公司设立了中国签证申请服务中心,为泰国公民赴中国旅行提供签证服务。
除服务中资企业外,中银泰国不断推进本土化策略,拓展泰国本土企业业务。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与一批优秀的泰国当地龙头企业,华人华侨家族企业,进出口企业,工业园、产业园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中银泰国不断开发完善金融产品,帮助泰国企业拓展中国市场,不断推进人民币的跨境使用,进出口双方无需再通过第三方货币兑换,提高了结算效率,降低了汇率成本和风险,促进了中泰双向贸易投资合作。
“近两年中银泰国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和兑换量每年增长均超过70%,2019年总值将近300亿元人民币。鉴于东盟、中国、泰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日益深化,未来中泰两国使用人民币的跨境收付业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李峰说。另外,人民币存款利率远高于其他主流货币,中国宏观经济韧性较强,泰国金融机构、企业和投资者持有部分人民币资产,可获取较高收益也可分散风险。
近年来,中国政府主动扩大进口,为泰国产品出口带来新机遇,每年赴泰旅游的中国游客达到1000万人次,众多泰国产品受到中国消费者青睐。中国银行是中国上海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唯一银行合作伙伴,2019年进博会举办期间,中银泰国邀请50余家覆盖食品、橡胶、珠宝等行业的泰国企业参展,并为参展泰国企业提供订购酒店、机票等便利和业务撮合、翻译等服务,组织寻找中国进口商进行“一对一”商务洽谈,最终促成泰国参展企业达成了超过1亿元的进出口合作意向。


谈中泰经贸合作
李峰认为,泰国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良好的基础设施,中泰经贸关系密切,贸易、投资、旅游、金融等方面合作呈现蓬勃活力。
近年来,中国对泰国投资增长势头迅猛,2018年至2019年间许多中国企业到泰国罗勇AMATA CITY工业园、WHA伟华工业园(春武里和罗勇府)和大城多个工业园投资设厂。
李峰分析说,泰国的比较优势是具有完整的供应链,尤其是汽车和电子零配件供应,泰国工业用地比中国沿海地区便宜,还有来自邻国缅甸、老挝和柬埔寨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为迎接未来更多的投资,泰国致力于发展东部经济走廊(EEC),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中泰高铁、5G、新能源产业等。中国在制造业和工程建设方面拥有丰富经验,两国存有很大合作空间。


李峰认为,疫情过后,泰国将能吸引更多的外资。可以说,此次疫情是对各国的“考卷”。面对“疫考”,泰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较好控制了疫情,展现了泰国政府的治理能力、公众的配合度和公共卫生的整体实力,有助于增强外国投资者信心。泰国已经是外商理想的生产基地,安全的投资环境更是一个重要的助力。
新冠疫情暴发后,多方预测泰国今年出口将负增长8-10%。相反,今年前4个月泰国出口呈现增长,出口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虽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有较大减少,但是大米、食品、计算机等产品出口增长,尽显泰国经济在面对外界变局中的韧性和弹性。
战“疫”期间,中泰两国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疫情过后,两国可总结战“疫”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做好疫后复苏工作。“中泰两国是友好近邻,两国人民如同兄弟。我相信疫情过后,中泰全方位合作包括贸易、投资、创新科技、文化交流等领域将蓬勃发展,共同推动两国繁荣和发展。”李峰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