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覃蕾
随着东盟多国逐渐推出“解封”措施,疫情也有了放缓的趋势。近日,马来西亚PEMANDU机构发布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指数报告指出,泰国疫情后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的表现亚洲排名第一,世界第二。在全球疫情严峻的形势下,这无疑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作为中国在东盟的重要经贸合作伙伴,疫情期间泰国在战“疫”中的表现如何?中泰两国又是如何鼎力支持彼此?中泰关系发展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近日,在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举办的“东盟快闪”学生沙龙活动上,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国法政大学比里•帕侬国际学院教授杨保筠分享了相关见解。
目前泰国疫情形势向好,各行各业也因此逐步恢复复工复产。
杨保筠将泰国的抗疫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一月末至中国农历新年初一,泰国仍然有大量的中国游客,公共场所尚未采取任何防疫措施,发现首例后民众开始纷纷戴口罩;第二阶段,3月初,确诊病例猛增,在这一阶段内,许多如运动器材的公共设施被取消,学校要求上课必须佩戴口罩;第三阶段,3月26日,泰国卫生部宣布确诊人数首次破千,自此进入紧急状态,实施一系列的交通管制防疫措施;第四阶段,5月中旬至6月中旬,新增病例开始减少,泰国政府逐步放宽了对8类服务业场所的限制。近期,泰国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复苏,推出“旅行泡泡”计划,首批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区入境人员无需隔离14天。


杨保筠分析认为,泰国疫情迅速复苏的原因在于泰国新冠疫情的发端较早,泰国也很早就对疫情采取了措施。虽然紧急状态持续了较长时间,但即使是在天气的炎热的情况下,许多泰国的普通百姓依旧自觉佩戴口罩。泰国能在抗疫上成效显著和其国内人民的自觉紧密相关。
共克时艰,中泰友好仍是主流


当中国的疫情稍微控制住的时候,泰国的疫情却在慢慢暴发。3月后,泰国的防疫形势急转直下,确诊病例猛增。为此,中国也多批次向泰国援助了医疗物资,及时向泰国出口其急需的抗疫药物,为其抗疫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疫情对泰国的卫生和经济压力。
对此,杨保筠认为,中泰两国携手抗疫对中泰关系产生了积极作用。据泰国“超级民意调研机构”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在泰国面临严重疫情之时,对泰国比较友好的国家排名中,73.3%的民众选择了中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疫情之后,中泰更“友”了
泰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自古以来便是大国角逐的博弈场。近年来,泰国国际形势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而中国作为泰国的友好邦国,世界各国也高度关注中泰关系的发展。2020年是中泰建交45周年,45年来,中泰关系经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考验,愈加坚定、成熟。特别是在新冠肺炎期间,中泰两国,从政府高层,到民间社会团体、个人,都守望相助、相互支持,推动中泰关系迈上新台阶。
疫情对中泰“一带一路”项目推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些项目复工遥遥无期,甚至一些企业资金上也出现了问题。杨保筠建议,在这一困难时期,中泰两国必须保持既有的经济联系,争取把可能的项目落实到位。同时,还要抓住疫情带来的新的商机,例如数字经济,积极探索新的合作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