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墩人与他们的大鼓

烟墩人与他们的大鼓

文/东博社记者 冯慧宁 烟墩镇迎新春的喧闹是腊月开始的,充满节奏的“咚咚咚”鼓声飘荡在空中,听起来嘈嘈切切,可烟墩人说,这才是家乡的年味! TIPS: 广西钦州烟墩大鼓:鼓面直径1.3~1.8米,鼓高2~3米,鼓重20~350公斤,鼓棒成双,长5~8寸,用硬杂木条削成,鼓面由樟木或楠木、牛皮、篾条、竹钉、木钉、木块等原材料手工制作而成,总造价2000~5000元左右。目前,烟墩镇最高的大鼓,有近3米之高,击鼓人要站在两层板凳之上,才能敲打到鼓面;最大的大鼓,鼓面直径达1.8米,重达350多公斤,要七八条大汉才能抬动。这些“鼓中之王”,擂动时会发出排山倒海般巨响。 烟墩大鼓在广西灵山县烟墩镇的壮、汉族村屯流传已有千年历史。轰隆威严的鼓声起初是驱赶山野恶兽的利器,直至明朝末年,战事频繁吃紧,为了防止外敌入侵,地处两广交界南越与西瓯、骆越人之间的分水岭的烟墩圩岭顶搭建一个燃放狼烟的烽火墩台,一旦战事来临或有重大事件,村与村之间用燃放狼烟和打鼓的方式互相联络,烟墩故而得名。再后来,战事少了,猛兽没了,却需要有一种适当的场合让人过一把擂大鼓的瘾,于是便演变成了过大年擂大鼓的风俗。 TIPS:烟墩大鼓于2008年3月24日列入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9月3日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在,烟墩大鼓除了用于传统的春节喜庆之外,灵山县还将其应用到大型的文体活动及庆典中。 一次偶然的机会,黄平修发现了这面光绪年间的“古鼓”,但其鼓皮早已破烂不堪,鼓身被驳蚀得筋脉尽露,可当黄平修重新给大鼓绷上一张新皮的时候,再次敲响的大鼓发出了极其洪亮、清脆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是现在的鼓远远不能相比的,即使是民国年间制作的大鼓也不如这面“古鼓”优质。这一发现,说明了现在流行的古烟墩大鼓制作技术其实已经失传了一部分。 为了重新找回烟墩大鼓且超越先人的制鼓技术,黄平修在鼓桶和鼓皮间反复研究,反复拆钉鼓身、一遍又一遍地拉扯鼓皮,找出其细微的差别,再一遍遍校正。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敲敲凿凿中摸索了近十年后,黄平修终于找到了“古鼓”的制作精髓,他做出了一面和“古鼓”分不出区别的烟墩大鼓,把他做的鼓与光绪年间的“古鼓”放在一起接力敲,新鼓的声音丝毫不逊色于 “古鼓”。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