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昆万铁路12月2日开通运营!

中老昆万铁路12月2日开通运营!

历史性跨国铁路工程 中老铁路全长1000多公里,由中国段和老挝段组成。 中国段(昆明至磨憨):全长500多公里,由中国云南昆明出发,经玉溪、普洱、景洪(西双版纳)、磨憨(老挝磨丁对面)。 老挝段(磨丁至万象):全长414公里,由中老双方按70%和30%的股比合资建设,项目总投资约60-68亿美元(约合1980-2240亿泰铢),铁路铁轨宽1.435米。连接中老边境口岸磨丁、南塔省、琅勃拉邦省、万荣到达首都万象,全线设32个车站,其中22个货物装卸站和10个客运站,包括万象、蓬红、万荣、喀什、琅勃拉邦、牙站、芒赛、纳莫、纳堆和磨丁。 中老铁路并非高铁项目,使用的是中速列车,客运时速160公里,货运时速120公里。万荣和首都万象之间平坦平原地段的时速将达到200公里。 项目于2016年12月全面开工,建设工期为时5年,大部分路线须穿越老挝北部高山。 其中,全线超过60%为桥梁和隧道,友谊隧道是连接中国和老挝的跨境铁路隧道,全长9.68公里,由中国境内的磨憨连接老挝磨丁。 中老铁路是首个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国际铁路,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全线采用中国技术标准和使用中国装备。 时速160公里中国制造“复兴号”CR200J型动力集中动车,未来将行驶在昆万铁路上。至于票价,目前正处于协商定价阶段。 中老铁路通车,泰国的新机遇、新挑战 中老铁路通车将带来什么?泰国如何做好准备迎接随即到来的变化? 泰国央行经济结构政策部专家诗里墩·扎鲁探雅叻、阿披查哑·正嗒坤于2019年9月发表文章《机遇与挑战并存,泰国需做好迎接中老铁路开通准备》,指出中老铁路必定助力贸易、旅游和投资发展,降低运输成本,未来自云南昆明至廊开府用时不到15个小时,相对自昆明至清莱陆运快两天。据交通运输政策和规划办公室消息称,经央行计算得出,铁路运输成本低,是陆路运输成本的一半。 泰国企业从中国进口也随之面临激烈竞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将赴泰国和老挝做生意,同时中泰商品在老挝的市场竞争将越来越大。 倘若泰国做好应对挑战的准备,将赢得在贸易、旅游服务和海外投资三方面的重要发展机遇。 贸易 未来将促进泰国向中国和老挝出口,尤其是消费品、鲜果及其加工品。泰国产品品质保证,加上中国拥有巨大的购买力市场,仅云南省人口就有5000万人左右,与泰国总人口近乎持平,如果泰国对中国的市场、生活方式和消费喜好进行深入研究,势必有利于出口,因为泰国产品一直都深受中国和老挝消费者的喜爱。 另外,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将大量涌入本土市场,泰国可低成本“进料加工”,特别是云南省的重要出口产品,例如蔬果、纺织品、化工品、各种IT产品等,可用作某些工业原材料。 旅游服务 未来中国和老挝游客赴泰旅游将更加便利,进一步带动泰国三大服务行业发展。 健康服务业。如:医院、泰式按摩、美容院,因为泰国安全卫生标准向来值得信赖和出入境日益便利。 商场、餐饮和酒店。泰国商品物美价廉,服务好且便宜,食品饮料也深受中国和老挝消费者的欢迎。 教育机构和语言学校。泰国中部和东北部地区的教育机构潜力巨大,可容纳更多的中国学生,教育需求呈不断上升趋势,绝大多数留学生来自与铁路线相近的云南和广西,因为中国教育机构容纳能力不足,加上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赴泰深造费用并不算太高。 未来,泰国游客前往中国和老挝旅游将更加便捷,乘坐火车比巴士快,甚至比搭乘飞机还便宜,且中老铁路途经老挝万荣、琅勃拉邦等多个重要旅游城市,终点站还是前往中国其他城市的交通枢纽。 海外投资 预计将促进泰国企业在老挝扩大投资,拓展贸易基地并出口至中国南方市场,如健康品、有机产品、农产品加工以及泰国原有优势的服务产业,如健康旅游、酒店管理,因为与中国接壤的老挝北部省份潜能巨大,资源丰富,老挝经济特区也位于此,目前已有部分中泰大型企业入驻。 为应对中老铁路开通所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泰国企业尤其是与中国有业务竞争的中小型企业需要改变策略,更多专注于挖掘产品和服务的卖点,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员工技能和沟通能力。 此外,政府应该帮助本国企业和人民能从该项目中获得发展机遇,特别是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先进通讯技术、支付系统、贸易鼓励规则等。同时向当地民众传授技能,例如:基于现今中国人主要采用电子形式开展商务活动,政府需提高当地无现金支付普及率;为员工提供中文培训机会;提升旅游景区和服务水平,以更好接待外国游客;压缩海关程序,为货运进出口提供“加速度”,提升泰国竞争力,抢抓即将到来的新机遇。 从泰国民企视角看中老铁路 “我认为,目前急需推进建造与泰老友谊大桥平行的铁路桥,以更好管理廊开府货物集散中点,总比站在原地等8年后泰国高铁项目竣工的要好。目前民营企业正协力推动廊开府货物集散中心和物流中心发展,初步已完成府级规划讨论。”乍都隆•本纳博士说:“中国扩大贸易投资趋势,泰国不可避免,最好的选择是随着中老铁路的建成,泰国如何与涌入的中国资本共存,实现中、泰、老互利共赢。”  

Read more